CULTURE

企业理念

底色
来源:第二工程公司 作者:向家林 时间:2025年7月4日 文字大小:【      

六月的燕山南麓,抚宁抽水蓄能电站的坝体在烈日下生长。

混凝土泵车的臂架扬起,将琥珀色浆液注入钢模,每一次输送管的震颤都呼应着河谷里的蝉鸣。技术员伏在基坑边缘,水准仪的十字丝锁住岩层断裂带,汗水顺着安全帽的檐角滴落,在混凝土初凝的表面烫出细小的凹痕。边坡上的野蒿从爆破后的岩缝里探出头,根系穿透钢筋网格,将紫色花穗探进万千人踏足的混凝土道路——生命以如此倔强的方式,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轨迹里写下注脚,这是季节赋予大地的底色。

拌合站的料仓在阳光下泛着白光,装载机每一次铲起碎石,都扬起呛人的粉尘。粉尘落进监测仪的显示屏,在坝体沉降数据的曲线间漂浮,如同地质年代里被封存的孢子。当暮色漫过未完工的坝体边缘,振捣棒的嗡鸣与发电机的低吟交织成夜曲,罐车轮胎碾过碎石的脆响,是大地在夏夜里的心跳声。建设者的工装口袋里揣着岩层样本,指节因长期握持测量仪而留下细密的茧,这些痕迹与坝体里的钢筋网形成奇妙的呼应,共同构成自然与工业对话的密码。

年轻的技术人员在隧洞之间穿梭,头灯的光束切开弥漫的粉尘,照亮岩壁上炸开的节理。他们蹲下身用红漆标画锚杆孔位,钢钎敲击岩层的回声里,藏着一代代建设者的经验传承。某道岩缝渗出的水珠滴在图纸上,将"围岩级别"的标注洇成深浅不一的蓝,如同他们眼中映出的施工蓝图。暴雨突至的夜晚,抢险队打着手电筒装运沙袋,雨水顺着安全帽的沟壑流进后颈,在工作服上冲刷出蜿蜒的纹路,恰似老家灌溉渠的走向。

智慧工地系统的屏幕上,注浆压力的实时数据正在生成曲线,每一次波动都对应着掌子面深处岩层的呼吸。技术人员调试着智能监测设备,指尖在触摸屏上滑动的轨迹,与父辈们用草稿纸核实施工数据的手势形成奇妙的重叠。当黎明第一缕光爬上拌合站的塔吊,他们在钢筋上发现鸟雀留下的爪痕,忽然明白所有奋进都不是孤旅——那些被柴油浸透的工鞋、被汗水锈蚀的扳手,都是一代代建设者之间的暗语,在钢铁与混凝土的丛林里传递着热望。

正午的工地上,地表的温度表指向三十八度。建设者们的水准仪三脚架一次次陷进干燥松软的路面,掌纹里嵌着的水泥灰怎么也擦不掉。工装口袋里的记录表被汗水浸透,折痕像极了眼角的纹路。吊车的吊臂在天空划弧,将钢筋捆精准落位,他们盯着钢丝绳的摆动,喉结滚动着咽下未说出口的牵挂。午休时躲在阴凉下啃馒头,手机里传来稚童的笑声,他们咧开嘴笑,露出被汗水腌得发咸的牙齿,后槽牙上还留着补牙时的金属光泽。

当暮色漫过未完工的部位,他们数着当天扎好的钢筋捆数,每一根都对应着故乡的米粮、子女的学费、爱人的汤药。远处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,在他们眼中幻化成无数窗口,每个窗口后都有等待的身影。混凝土泵车的灯光照亮夜空,将建设者的影子投在坝体上,影子的轮廓与父辈们在一座座工程建设时留下的凿痕逐渐重叠——责任是被晒裂的掌纹里藏着的星图,是每个弯腰身影里扛着的人间烟火,是用脊梁撑起的万家灯火。

抽水蓄能电站的坝体开始填筑时,新能源电车的运行轨迹在数智建造的屏幕上跳动,波纹如长江三峡的江涛。拌合站的电子屏显示着实时数据,每一方混凝土的配比里,都藏着"碳达峰"目标的精准计算。上下水库的联动施工里,智能管理的施工经验正在生成,与日夜对着对讲机嘶吼的粗放管理形成割裂又统一的建设乐章;水库面板混凝土浇筑的工地上,工人兄弟们依靠磨光机械正在作业,浇筑完成的方数实时上传云端,与库区绵延的灯光在星空中连成轨迹。

从钢卷尺到激光测距仪,从纸质图纸到BIM模型,建设者掌心的老茧在相同的位置生长。他们在隧洞里标记的每道岩缝,都通向地质年代的记忆;在钢筋上刻下的每条刻度,都丈量着未来的维度。当中华大地星罗棋布的抽水蓄能连点成片,混凝土在坝体里进行着秘密的结晶,如同生命在岩层缝隙、钢筋网格、晒裂的掌纹里倔强生长。当星辰爬上拌合站的避雷针,不同年龄段的建设者在各自的岗位上抬头,看见迁徙的候鸟掠过人类重塑的山川轮廓。这便是刻在时代肌理里的底色:以生命作夯锤,将个人理想浇筑进祖国山河,让每一道汗痕都成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永不褪色的路标。

【打印】【关闭】

上一条: 没有了